控制台 反馈

五脏六腑用药

发布/小网 数据源/转载 来源/本草纲目
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
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

肝、胆 温补凉泻。辛补酸泻。

心、小肠 热补寒泻。咸补甘泻。

肺、大肠 凉补温泻。酸补辛泻。

肾、膀胱 寒补热泻。苦补咸泻。

脾、胃 温热补,寒凉泻,各从其宜。甘补苦泻。

三焦、命门 与心相同。

[张三元素说] 多吃五谷才能健康,反之则会生病乃至死亡。体内水不够营养物质就会散失,不吃谷物则防卫免疫体系消亡,则神无居所。故血不可滋养,气不可不温和。气血温和畅行,则能健康长寿。

五脏五味补泻

肝 苦急,以食甘缓和(甘草),以酸泻下(赤芍药),实则泻子心(甘草)。欲散,以食辛发散(川芎),以辛补充(细辛),虚则补母肾(地黄、黄檗)。

心 苦缓,以食酸收敛(五味子),以甘泻下(甘草、人参、黄芪),实则泻子脾(甘草)欲软,以食咸软化(芒硝),以咸补充(泽泻),虚则补母肝(生姜)。

脾 苦湿,以食苦燥热(白术),以苦泻下(黄连),实则泻子肺(桑白皮)。欲缓,以食甘缓和(炙甘草),以甘补充(人参),虚则补母心(炒盐)。

肺 苦气上逆,以食苦泻下(诃子),以辛泻下(桑白皮),实则泻子肾(泽泻)。欲收,以食酸收敛(白芍药),以酸补充(五味子),虚则补母脾(五味子)。

肾 苦燥,以食辛润和(黄檗、知母),以咸泻下(泽泻),实则泻于肝(芍药)。欲坚,以食苦坚硬它(知母),以苦补充(黄檗),虚则补母肺(五味子)。

[张元素说] 药的五味,进入五脏或为补,或为泻,不过因其药性不同而自我协调。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辛入肺,咸入肾。辛主散,酸主收,甘主缓,苦主坚,咸主软。辛能发散郁结,滋润燥热,产生津液,通气;酸能收敛缓、散;甘能缓和急证、调适内中;苦能干燥阴湿、硬化软物;咸能软化硬物;淡能通窍。

[时珍说] 甘缓、酸收、苦燥、辛散、咸软、淡渗,是五味之本性,是不变的;该补或泻,则须因五脏四时之变化而灵施用。温、凉、寒、热,是四气之本性;基于五脏是补是泻,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相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