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馈

桔梗

发布/crystal 数据源/转载 来源/本草纲目
草部之桔梗
释名

也称白药、梗草。

[时珍说] 这种草的根结实而梗直,因此得名。

timg (66).jpeg

集解

[别录说] 桔梗在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干后用。

[普说] 叶子像荠苨,茎如笔管,紫赤色,二月生苗。

[颂说] 到处都有。根如小指大,黄白色。春天长苗茎,高一尺多;叶似杏叶但稍长些,四叶相对而生,嫩时可煮食。夏天开小花,紫绿色,颇似牵牛花。秋后结子。八月采根,其根有心。若无心的便是荠苨。关中所出的桔梗,根是黄皮的,很像蜀葵根。茎细,青色。叶小,青色,像菊叶。

【修治】

[斅说] 凡是要用桔梗,须去掉头上二三分左右的尖硬部分,以及两边的附枝。在槐砧上锉细,用生百合捣成膏,投入水中浸上二十四小时,滤出,用缓熬干,然后拿来用。每四两桔梗,用二两五钱百合。

[时珍说] 现在只需要刮去浮皮,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然后切片微炒,即可以拿来用。

【气味】

味辛,性微温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

治胸胁如刀刺般疼痛,腹满肠鸣,心神不安。利五脏肠胃,补血气,除寒热、风痹(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),温中、消谷,疗咽喉痛,治下痢,祛淤积气,消积聚痰涎,去肺热、气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治中恶及小儿惊痫(指小儿为“恶气”所中,真气衰弱,其状为突然心腹刺痛,闷乱欲死),下一切气,止霍乱抽筋,胸腹胀痛。补五劳(肺劳、肝劳、心劳、脾劳、肾劳),能除邪气,辟瘟,破腹内积块和肺脓肿,养血排脓,治内漏(指耳内流脓,类似于今天的化脓性中耳炎)及喉痹(咽部红肿疼痛,或干燥,有异物感,或咽痒不适,吞咽不利),利窍,除肺部风热,清咽喉,胸膈滞气,治胸膈痛,除鼻塞。治寒呕(生冷饮食或寒气犯于胃肠所致的呕吐),口舌生疮,目赤肿痛。

发明

[时珍说] 朱肱《活人书》治胸中痞满不痛,用桔梗、枳壳,因为它可以通肺利膈下气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治寒实结胸(邪热被寒气所阻抑,水寒伤肺,寒气结于胸中所致。主要症状为胸痛、心烦、不渴、不发热等),用桔梗、贝母、巴豆,因为它能温中消谷破积。又治肺痈唾脓(骤起发热,咳嗽,胸痛,咯腥臭脓血痰),用桔梗、甘草,因为它能苦辛清肺,甘温泻火,又能排脓血,补内漏。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,亦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散寒,甘平除热,合而用之,能调寒热也。后人叫做甘桔汤,通治咽喉口舌等病。宋仁宗加上了荆芥、防风、连翘,又把它叫做如圣汤,说它非常有效。失音,加诃子;声不出,加半夏;上气,加陈皮;涎嗽,加知母、贝母;咳渴,加五味子;酒毒,加葛根;少气,加人参;呕,加半夏、生姜;唾脓血,加紫菀;肺痿,加阿胶;胸膈不利,加枳壳;心胸痞满,加枳实;眼红,加栀子、大黄;面肿,加茯苓;肤痛,加黄芪;发斑,加防风、荆芥;不得眠,加栀子。

[震亨说] 干咳嗽,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,宜用苦梗开之;痢疾腹痛,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,也宜用苦梗开之,但接下来要用痢药。此药能开提气血,因此适合用在气药中。

附方

1. 胸满不痛。将桔梗、枳壳等分,加入二杯水,煎成一杯,温服。

2. 伤寒腹胀(阴阳不和)。用桔梗、半夏、陈皮各三钱,生姜五片,加入二杯水,煎成一杯服下。

3. 肺痈咳嗽(胸满振寒,脉数咽干,先吐臭痰,后吐臭脓)。将桔梗一两、甘草二两,加入三升水中,煮成一升,温服。吐出脓血则说明病在开始好了。

4. 喉痹。将二两桔梗,加入三升水中,煎成一升。一次服下。

5. 咽痛、口舌生疮。先服甘草汤,如不愈,再服桔梗汤。

6. 虫牙肿痛。将桔梗、薏苡仁等分,研成粉末,内服。

7. 骨槽风痛(牙龈肿痛)。将桔梗研细,与枣肉调成如皂角子大的丸子。裹在棉内,用上下牙咬住。并用荆芥煎汤嗽口。

8. 牙疳。将桔梗、茴香等分,略烧后研细敷患处。

9. 眼睛痛,眼发黑。桔梗一斤、黑牵牛头三两,共研细,加蜜和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温水送服四十丸。一天两次。

10. 鼻血不止、吐血、便血。将桔梗研细,加水调匀。每次服一方寸匕,一天服四次。药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。

11. 打伤、淤血。每次用米汤送服少许桔梗末。

12. 怀孕中恶(心腹突然大痛)。将一两桔梗锉细,加三片生姜。用一杯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