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馈

知母

发布/小网 数据源/转载 来源/本草纲目
草部之知母
释名

也称连母、货母、地参、水参、水浚、苦心、儿草。又名儿踵草、女雷、女理、鹿列、韭逢、东根、野蓼、昌支。

[时珍说] 宿根旁初生出来的子根,形状像蚔蝱,故谓之蚔母,讹为知母。

timg (68).jpeg

集解

[别录说] 知母生河内川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晒干。

[弘景说] 今出彭城。形似菖蒲而柔润,叶很难死,即使掘出根后还会生长,只有根须枯干后才停止生长。

[颂说] 今黄河沿岸怀、卫、彰德诸郡及解州、滁州也有。四月开青花如韭花,八月结实。

【修治】

[时珍说] 拣肥润里白的,去毛切。如需引经上行则和酒浸焙干,引经下行则用盐水润焙。

【气味】

味苦,性寒,无毒。

【主治】

消渴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疗伤寒、久疟、烦热、胁下邪气,膈中恶,及风汗内疸(风气在于腑脏,与热气相搏,便发于黄,小便或赤或黄,好卧而心振,面虚黑)。多服令人泄。心烦躁闷,产后蓐劳(因产后气血耗伤,摄生不慎,感受风寒或忧劳思虑等所致虚羸喘乏,寒热如疟,头痛自汗,肢体倦怠,咳嗽气逆,胸中痞,腹绞痛或刺痛),憎寒、虚烦(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)。热劳(呈现热象的虚劳病)、疰病,通小肠,消痰止嗽,润心肺,安心,止惊悸。凉心去热,治阳明火热(身大热,大汗出,大烦渴,脉洪大),泻膀胱、肾经火,热厥头痛,下痢腰痛,喉中腥臭。泻肺火,滋肾水。安胎,止子烦(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烦躁心悸的病症),治水毒。

发明

[时珍说] 肾苦燥,宜食味辛以滋润。肺苦逆,宜食苦以泻下。知母之味辛苦寒凉,下行则润肾而滋阴,上行则清肺而泻火,只须加入二经气分药即可。黄檗是肾经血分药。因此二药必相须而行。

附方

1. 痰嗽(因体内水液不得输化,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致咳,并以咳嗽为治症)。将知母、贝母各一两,研细;巴豆三十枚,去油,研匀。每天晚上切生姜三片,两面蘸上药末,放在口里细嚼咽下,随即睡觉。次日必泻,痰嗽渐止。体弱的人,就不要用巴豆。

2. 久嗽气急。用去毛切片、隔纸炒过的知母五钱,姜水泡过、去皮尖、焙过的杏仁五钱,一同煎服。另将萝卜子、杏仁等分,研成粉末,加米糊做成丸子。每次用姜汤送服五十丸,以绝病根。

3. 妊娠不足月,腹痛欲产。将二两知母研细,和蜜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米粥送服二十丸。

4. 紫癜风疾。用醋磨知母涂搽。

5. 甲疽(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)。将知母烧存性,研末敷患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