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馈

苦参

发布/crystal 数据源/转载 来源/本草纲目
草部之苦参
释名

也称苦骨、地槐、菟槐、骄槐、野槐、白茎,又名芩茎、禄白、陵郎、虎麻。

集解

[别录说] 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,三月、八月、十月采根暴干。

[弘景说] 靠近道路的地方就有。叶极似槐叶,花为黄色,子作荚,根味至苦恶。

[颂说] 它的根是黄色的,长五七寸许,两指粗细。三五茎并生,苗高三四尺多,叶为碎青色,很像槐叶,春生冬凋,其花为黄白色,七月结实如小豆子。河北生者无花子。五月、六月、十月采根,暴干来用。

[时珍说] 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,角内有子二三粒,如小豆且很坚硬。

修治

[斅说] 采根后,用糯米浓泔汁浸一晚,其腥臭秽气并浮在水面上,须重重淘过,即从巳时蒸至申时,取晒切用。

气味

味苦,性寒,无毒。

主治

心腹结气,症瘕积聚,黄疸,小便不尽,除痈肿,补中,明目止泪。养肝胆气,安五脏,平胃气,令人嗜食轻身,定志益精,利九窍,治热邪伏于体内而导致的肠痢,止渴醒酒,治小便黄赤,疗恶疮。渍酒饮,治疥杀虫。治恶虫、胫酸。治热毒风(头面肿热,心神烦躁,眼目昏暗,时复语涩,痰黏口干,皮肤壮热,肢节疼痛),皮肌烦躁生疮,赤癞、眉脱,杀疳虫。炒存性,米汤饮服,治大肠久积风冷所致的便血以及热痢(身热腹痛,烦渴引饮,喜冷畏热,小便热赤,痢下赤色,或如鱼脑,稠黏而秽,舌苔黄腻)。

发明

[时珍说] 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,因此苦参、黄檗之苦寒,皆能补肾,盖取其苦燥湿、寒除热也。热生风,湿生虫,因此又能治风杀虫。唯肾水弱而相火胜的,用之相宜。火衰精冷、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,不可用。

附方

1. 热病发狂。将苦参末加蜜调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薄荷汤送服十丸。也可用水煎服二钱苦参。

2. 谷疸(头昏、心慌、发黄,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)。将苦参二两、龙胆一合,共同研成粉末,加牛胆调药成如梧子大丸子。每次用生大麦煎汁送服五丸。一天三次。

3. 毒邪所致足肿。用苦参煮酒多擦。

4. 梦遗食减。苦参三两、白术五两、牡蛎粉四两,共研成粉末;另取雄猪肚一个,洗净,在砂罐中煮烂,和药捣匀,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。每次用米汤送服四十丸。每天三次。久服能使身体转健,食量增加,不再梦遗。

5. 饮食中毒。苦参三两,苦酒一升半,煮成八合,分两次服,能吐即愈。

6. 血痢。苦参炒焦研成粉末,滴水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米汤送服十五丸。

7. 脱肛。苦参、五倍子、陈壁土等分,煎汤洗患处,并以木贼末敷上。

8. 齿缝出血。用苦参一两、枯矾一钱,共研成粉末。一天擦齿三次,很有效。

9. 鼻疮流脓发臭。苦参、枯矾各一两,生地黄汁三合,加水煎浓,随时滴疮上。

10. 大风癞(即麻风)。苦参五两,切片,浸在酒三斗中,过一个月后,每取酒饮一合。一天三次。宜常服不断。

11. 皮肤疥癞,手足坏烂,时出黄水。苦参三十一两、荆芥穗十六两,共研成粉末,滴水糊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茶送服三十丸。

12. 上下诸瘘(或在颈部,或在下部)。将五升苦参在一斗苦酒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。

13. 瘰疬结核(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,累累如串珠,不红不痛,溃后脓水清稀,夹有败絮状物,易成瘘管)。苦参末四两,加牛膝汁调成如绿豆大的丸子,每次用热开水送服二十丸。

14. 汤火伤。油调苦参末敷伤处。

15. 白带带血。苦参二两、牡蛎粉一两五钱,共研成粉末;另以雄猪肚一个,在三碗水中煮烂后,再捣成泥,和药末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。每次用温酒送服百丸。